天氣:艷陽
台北市立體育場棒球場。
這名字在現在迷王建民的年輕朋友來說是甚麼阿?
說穿了,舊台北球場就是現在「小巨蛋」的現址。去他媽的馬英九,好大的官威阿!!仗著自己是市長的權利,一意孤行的拆除過於老舊的「台北球場」,這一拆,不但把全台灣人的棒球精神指標拆除外,更狠狠的打了一巴掌給中華職棒與台灣大聯盟。
以下文字轉載於「台灣棒球維基館」↓
1957年5月,台北市政府決定撥款90萬元新台幣興建綜合運動場中的棒球場,以迎接該年度省運會,同年7月1日開始動工,民國48年完工,並於1961年12月完成修建工程,共可容納5千餘個座位,場外站位也可容納萬餘名觀眾。1971年7月25日,擴建工程完成,並用以舉辦當年遠東區少棒賽 ,宮殿式的正門、擴建後華麗的球場,受到來台參加比賽的關島和菲律賓2隊隊員的稱讚與羨慕。
1975年8月2日,我國合庫隊和來訪的美國大學明星隊進行一場練習賽,市立棒球場首度啟用夜間照明設備,此為國內第一次在夜間的棒球比賽。
1982年6月,市立棒球場完成一次大整修,凹凸不平、積雨不退、水泥剝落的情形,徹底改善,且增設裁判休息室、選手休息室、眺空轉播台、陳列室、交誼廳、集訓宿舍,以及淋浴衛生設備,令選手雀躍不已。另外內野看台增加頂篷,可坐6000個位置,再加上外野的8000個位置,球場已可容納14000人 。為迎接國際成棒邀請賽,球場最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於1985年11月完工。球場內外野均根據水平儀測量結果進行整修,場內場外都經清洗與粉刷,紅牆綠瓦及宮殿式的屋頂,古意盎然;貴賓席換上新的地毯,裝座門燈也全換為中國式的,整個球場煥然一新。
由於國內多雨的氣候,棒球比賽因雨而延期的情形不時發生,1982年8月,第五屆世界女壘賽在台北舉行期間,以及民1984年、1985年國際棒球賽在台北舉行時,就是天天大雨,令主辦單位大傷腦筋;1986年中華棒協理事長唐盼盼決向台北市府爭取興建1座標準的室內棒球場。
1992年9月23日,唐盼盼、台北市長黃大洲,以及台北市教育局長陳健治等人在台北麗晶酒店就巨蛋一事交換意見,與會人士希望在台北市立棒球場原址興建可容納3萬人,以棒球場為主的多功能體育館。
1994年1月,中華職棒聯盟秘書長屠德言表示,希望能在台北市立棒球場現址改建巨蛋球場;同年1月24日,台北市議員李逸洋、費鴻泰亦建議在市立棒球場改建巨蛋 ;1996年7月13日,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在市立體育場、市立棒球場及台北體育學院共11公頃的土地上興建台北巨蛋球場;2000年12月1日,台北市立棒球場拆除工程動工,具40多年的棒球場正式走向歷史。
1959年台北棒球場正式啟用,並於2000年12月1日正式拆除,它陪伴無數球迷們經歷四十二個年頭的大小賽事,也記載了台灣棒球史上的興衰,這座台灣棒球運動精神地標的拆除,也象徵著另一個棒球世代的開始。
台北市立棒球場一直是國內舉辦大型國際比賽的要角,其乃位於熱鬧商圈內,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使用頻率高,且採取多元化經營,從軟式少棒、三級硬式棒球、成棒、職棒,都搶著用,算是目前全國最忙碌的棒球場,因此可見其之地位與重要性。
然而雖然使用頻率高,但球場內的建築與設計並非十分完善,觀眾位於看台上的視野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地方還有鋼筋支柱,阻礙球迷看球視線,雖然台北球場曾經針對場內設施補強過,不過效果依然不是十分理想。
在全國的職棒比賽場地中,台北球場的外觀與內部造型算是相當突出的,大多數的選手都比較習慣在台北球場打球,同時職棒聯盟舉辦的多數活動,也大都以台北球場為主軸,自元年由觀眾發起的「波浪舞」運動,也是最早由台北球場推廣開來的。
縱觀種種,台北球場在國內職棒發展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職棒發展的軌跡,台北球場看得見。在四十多年的歲月裡,台北球場在台灣棒球的發展中扮演著見證的角色;由於球場的過度使用與缺乏專業的保養,高齡的台北球場終於在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拆除,從此走入歷史,留在所有球迷們的記憶裡。
興建年代:1957年07月01日(民國46年)
拆除日期:2000年12月01日(民國89年)
座落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2號
座落方位:東南方(本壘往中外野方向)
觀眾席數:11,000席
內野數:------
外野數:------
內野:紅土
大螢幕:無
左外野:310 英呎
中外野:360 英呎
右外野:310 英呎
管理員:嚴慶秀
經緯度:E 121”33’03.3” N 25”02’59.5”
重要日期
中華職棒聯盟:
職棒首戰:1990年03月17日(職棒開幕戰)
明星賽 :1990年,1992年,1993年,1997年,2000年
季後賽 :1998年
總冠軍賽:1990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球場閉幕戰:2000年10月01日
台灣職棒大聯盟:
例行賽: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明星賽:------
季後賽:1997年
總冠軍賽:1997年,1998年
1990年03月17日下午在台北球場舉辦中華職棒元年開幕戰,賽前請到旅日名將王貞治擔任開球貴賓,台灣職棒草創時期由味全(龍)、統一(獅)、三商(虎)、兄弟(象)四支元老球隊,1993年新增兩支球隊時報(鷹)、俊國(熊),成為名符其實的「龍獅虎象加鷹熊」。
1996年台灣爆發首次職棒簽賭案,涉案最多的時報鷹被迫解散,由其他六隊的二線球員組成,勉強打完職棒八年(1997年)下半季,鷹隊也成為史上第一支上半季冠軍下半季墊底,同年12月停權不成,最終解散。
1997年聲寶太陽在加盟中華職棒不成,反倒讓中信集團下的和信鯨順利玩職棒,年代也因為與中職轉播價碼談不攏,新仇加舊恨,邱復生與陳盛佃聯手創立「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
台灣開始進入12支球隊的「兩聯盟惡鬥黑暗期」,那魯灣初期創新的行銷手法與送票送便當方式,確實搶走不少中職球迷,再加上從各隊挖來王牌明星球員,讓中職差點葛屁‧‧‧
可惜那魯灣最後沒有當那一根最後的稻草,讓中職有反擊的機會,反倒是自己陷入合併的危機,2003年正式走入歷史。
1999年台灣經濟陷入低潮,連職棒球隊也不例外,再加上觀眾進場人數不如以往,讓元老球隊三商味全相繼解散。
2007年年底誠泰也因為母企業不喜歡棒球(台灣有錢企業不喜歡棒球比比皆是,最好那些人都被錢壓死)被迫賣球隊救球員,幹你娘咧!!
2008年07月01日是台北市立棒球場動工的51週年。(未完待續)